在天愿做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
天长地久有时尽,此恨绵绵无绝期。
——白居易 《长恨歌》
此刻,白居易正感受着刻骨铭心的痛苦,他的这篇《长恨歌》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旷世绝恋的无限同情,也是对安史之乱的深刻反思,更是对自己真挚爱情的哭诉。此时,白居易已经35岁,但因牵挂着远方的红颜知己,还没有成家,仍孑然一身。
“本身那个时候他(白居易)考科举,考上都二十七八岁了。考上之后,又命官不是太理想,又再继续刻苦学习考试。他就可能也以这个为由,暂时先不谈结婚的事。实际上是湘灵在他心里边占的这个比重太大”——王士祥(郑州大学教授)
公元772年,唐代宗大历七年,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东郭宅,今新郑市城西南的东郭寺。
白居易天资过人,三岁识字,五岁成诗,九岁通声韵,16岁时,一首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惊艳全唐。
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——白居易 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
意气风发的白居易曾带着这首诗遍访京城文坛大家,其中就有享誉盛名的著作郎顾况。
“白居易年轻的时候去拜访朝廷的大臣,也是著名的诗人顾况。他问说你叫什么名字?说我叫居易。结果顾况哈哈一笑说,说'长安米贵’,'居大不易’呀。那意思就是说,你现在要到长安来了,我可告诉你,长安这个地方物价很贵的,那住起来可不容易。但是等到顾况拿了白居易的诗这么一读,尤其看到'春风吹又生’这一句的时候,顾况击节叫好。顾况说有这样的文采,住在长安没问题”——于赓哲(陕西师范大学教授)
年少成名正是春风得意时,白居易也有了让他牵挂一生的女子湘灵。那时白居易一家刚刚搬到符离,他从早到晚读书、写诗、作赋,努力为科举做准备。直到有一天,一抹轻灵的身影闯入了他的世界,看着眼前这天真烂漫的女孩,白居易一见倾心。
安徽符离,因有离山和当地产有符草而得名,或许白居易的那句“离离原上草”,就得益于这个地方。符离古县城夹河而建,古老的濉(suī)水东西穿越而过。白居易故居位于老符离东菜园,紧傍濉河,古称毓村,老宅名为东林草堂。
略通诗词音律的湘灵与白居易就在草堂旁,一个写曲,一个唱和,一个写诗,一个诵读。很快两人便暗生情愫,他的《邻女》就是为那个时候的湘灵而作。
娉婷十五胜天仙,白日嫦娥旱地莲。何处闲教鹦鹉语,碧纱窗下绣床前。
——白居易 《邻女》
这些场景都像昨日才发生那般记忆犹新,那段时光,是白居易漫长的一生里最美好、最难忘。
几年后白居易20岁了,刚刚行完加冠礼,就迫不及待地向母亲提出了要娶湘灵为妻的请求。然而母亲却极力反对这门亲事,原因是嫌弃湘灵出身寒微。
“那个封建时代讲究个门当户对,门第观念很重。就给妈妈说,妈妈我喜欢湘灵,我想娶她为妻。白居易的妈妈就说,咱们家是啥人家啊,你是官身,她就是一个普通丫头,她怎么能配得上你呢?不答应”——王士祥(郑州大学教授)
为了分开两人,白居易的母亲以求学为名,逼迫白居易离开符离。临行前,白居易与湘灵在濉河旁见了最后一面,并含泪写下《南浦别》。
南浦凄凄别,西风袅袅秋。
一看肠一断,好去莫回头。
——白居易 《南浦别》
“他(白居易)不能从根本上来否定礼对于婚姻的那些规定,他还仍然认为这一切是合理的,是合法的。所以在中国古代没有人,是我们今天人所说的爱情至上,有情人皆成为眷属,是有条件的。条件是什么?就是合乎礼的规定。所以你看《西厢记》杂剧,里面的崔莹莹和张生,最后那不都是合法了吗?”——周相录 (河南师范大学教授)
白居易天真地以为母亲横加阻拦,或许只是担心自己沉溺于儿女情长,误了科举功名。所以,为了理想,为了湘灵,白居易日夜苦读。
“即便是如此,他依旧是很刻苦,以至于是胳膊肘这一块,因为他挨着那个桌子,它就磨出茧子来。然后这一块,这个算是手手的下边,它也会磨出茧子来,练习写字。另外就是读这个文章,背这个文章,背的是口舌生疮”——王士祥(郑州大学教授)
唐贞元十六年(公元800年),29岁的白居易不负众望,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取了进士。更让人喜出望外的是,白居易竟还成为同年进士中最年轻的一位。无论是雁塔题名时,还是曲江游宴处,人们都能看到他意气风发的身影。
“雁塔是当时对于所有放过佛祖舍利的塔的一种通称,而那个塔在唐代准确来讲就叫慈恩寺塔,白居易当时考上之后,他到那儿去题名,这是遵循了当时的一个惯例。因为慈恩寺是当时长安城一等一的大寺,甚至可以称得上是皇家寺庙,非常的显赫。而且它里边的那座塔,在上面题名的那必须要有门槛的、有资格的,就是新科进士们。新科进士们在那儿题完词之后,顺带着就可以到附近的曲江池举行曲江宴饮,这都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一系列的活动”——于赓哲(陕西师范大学教授)
白居易进士及第后马上回到家乡,再次请求母亲成全他和湘灵的婚事。然而禀明心迹后,母亲依旧一口拒绝。
“咱门不当户不对,你千万不能这样做。白居易又要坚持,她就说阿谁(白居易),你别气我,你不孝,说谁谁谁不孝,那在社会上根本就站不住脚,白居易也被不孝而吓着了”——白坤堂(河南省白居易故里研究会副会长)
从此以后,执拗的白居易同母亲打起了冷战,他以拒不结婚来无声地抗拒着母亲,而湘灵也将这份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。
唐宪宗元和元年(公元806年),白居易35岁,第三次登科,授以周至县尉,正式开始了宦海生涯。
“公元800年参加考试,那一年考的是进士科考试,这个在当时是属于显科。考上了之后,其实官当的也不大。然后停了三年,又考了一个“书判拔萃科”,这是吏部科目选,这是个专门的一个科目,考上这个朝廷就会给一个美差了。估计给这个美差他还是不满意,又过了一段儿时间,又参加了一个“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”,考上之后被任命为周至县尉”——王士祥(郑州大学教授)
此时感情不顺的白居易将生活的所有热情都放在了百姓身上,他爱民如子,经常亲自下田了解百姓真正的生活。他为山河高呼,为苍生呐喊。
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
夜来南风起,小麦覆陇黄。
妇姑荷箪食,童稚携壶浆,
相随饷田去,丁壮在南冈。
足蒸暑土气,背灼炎天光,
——白居易 节选《观刈(yì)麦》
南风一起,小麦就黄了。田埂上走着健壮农妇、活泼的小孩,迤逦向南岗。白居易上任之初就写了一首诗,《观刈麦》。
“刈麦就是割麦子,还是生产劳动。一般贵族高高在上,根本就不管劳动人民的情况。但是白居易他是关心百姓的,这首诗中通过观刈麦的过程,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一种同情,同时也反映他自己内心世界,他的精神世界”——王双怀(陕西师范大学教授)
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。
复有贫妇人,抱子在其旁,
右手秉遗穗,左臂悬敝筐。
听其相顾言,闻者为悲伤。
家田输税尽,拾此充饥肠。
今我何功德,曾不事农桑。
吏禄三百石,岁晏有余粮。
念此私自愧,尽日不能忘。
——白居易 节选《观刈麦》
“力尽不知热,但惜夏日长”,道出农人的坚韧与辛酸,累得筋疲力尽了,还珍惜着夏日里长长的天光。风景变得忧郁,诗人是恨不得将目光化作清风,拂过这些汗流浃背的劳苦人。
“但白居易的高明之处,他不仅仅写了农民的痛苦,写着赋税的重压,而且把自己也放到这个故事之中。'今我何功德,曾不事农桑’,看到农民辛辛苦苦,自己有啥功德,我不干活,不干活一年到头吏禄三百石,岁晏有余粮。作为一个官员,他不仅仅能体会到农民的辛苦,同情农民,而且还深深地自责”——白坤堂(河南省白居易故里研究会副会长)
白居易作为分管司户的县尉,不去征收赋税,反而跑到田里看农夫,动了恻隐之心写诗自责,并传入京城。此时白居易的上级,也就是县令不高兴了,便强令白居易抓人,鞭打交不出钱粮的农民。
“官场上是官大一级压死人,那你白居易官比人家小,人家命令你干啥你就得干啥,所以就逼着白居易去收税,糟践老百姓。白居易又不想干,因为他学的这个儒家文化里边是与人向善的,又从小自己也经历过痛苦的日子,他做不到。那咋办?我病了,不是我不做,我做不了,这你没办法吧,所以他在家装病”——王士祥(郑州大学教授)
虽然上级看出年轻气盛的白居易装病,却忌惮他的进士身份,也没有拆穿他,鞭打农夫的事只能交给其他人。
白居易乐得清闲,以病人的口吻吟诗说:
欹(qī)枕不视事,两日门掩关。
始知吏役身,不病不得闲。
闲意不在远,小亭方丈间。西檐竹梢上,坐见太白山。遥愧峰上云,对此尘中颜。——白居易 《病假中南亭闲望》
“白居易的俸禄从哪儿来的?就是老百姓给的呀。他们不种地,他们不种田,他们不盖房子,你住什么,你吃什么?你就是站在一个封建官僚的立场上,你只有让老百姓生活好了,你克扣的机会不是才能多嘛?当然白居易他不是为了克扣”——王士祥(郑州大学教授)
县令不管他了,还劝他游山玩水,说是对他的身体有好处。白居易虽目睹了百姓的辛劳与痛苦,但自己又无法改变现状,他无奈地将满腔抱负暂存于山水之间。
周至这段“摧眉折腰”的经历,给原本志得意满的白居易带来不小的挫败感。深夜梦醒时分,仕途并不顺遂的白居易又想起曾经那段初恋。本以为为官这几年,白居易能忘了湘灵,但是自分开那天起,寸寸相思渐渐入骨,想要忘已不能够。
在与湘灵分开的日子里,白居易写过许多首怀念湘灵的诗,其中一首《长相思》。
十五即相识,今年二十三。
有如女萝草,生在松之侧。蔓短枝苦高,萦回上不得。人言人有愿,愿至天必成。愿作远方兽,步步比肩行。愿作深山木,枝枝连理生。——白居易 节选《长相思》
“'愿作深山木,枝枝连理生’,那就和《长恨歌》里面,不是有'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’,那不有异曲同工的妙”——周相录 (河南师范大学教授)
这个地方叫仙游寺,位于陕西省周至县南。公元806年,仕途失意、感情不顺的白居易与几位好友来到这里谈古论今,闲聊中,谈及距离仙游寺不远的马嵬驿。
50年前,唐玄宗的皇家卫队在马嵬驿发动了兵变,愤怒的士兵们杀死了专权误国的杨国忠,并且牵连到了杨贵妃。曾经威名显赫的唐玄宗也无法拯救自己心爱的女人,据说杨贵妃就是在马嵬驿的一棵梨树下自缢而死。杨贵妃死后,唐玄宗陷入绵绵无尽的怀念和伤感中,最终郁郁寡欢死去。
“几个人遇着了就聊起来这个事,我们能不能为这俩人写点文字儿啊?我们会什么就写什么吧。有人写文,有人写小说,那白居易就领了个任务,我来写诗歌《长恨歌》。你看这个恨字,古人恨和爱是不分家的,它里边这个恨字,他(白居易)就纠结,到底是恨李杨的爱情,还是表达李杨的爱情,而不是我们今天对它的恨意,不是否定的,这个恨字是白居易本身他就纠结”——王士祥(郑州大学教授)
或许是为了祭奠自己真挚却无望的爱情,或许是被50年前宫廷中的那场旷世绝恋所打动,诗人决定用自己的笔演绎出唐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。公元806年,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就此诞生。
“写《长恨歌》的主要的目的,当然还是关心眼下,关心时政。当然他对唐玄宗、杨贵妃,尤其是对杨贵妃,我们可以看到他其实还是抱有同情之心的。所以在他的笔下,杨贵妃是一种唯美的形象,尤其是整个诗歌的后半阶段,充满了那种中国传统的神仙传说的那种美感。描绘的是杨贵妃与唐玄宗的再次的相见,写得非常的婉转,令人感怀”——于赓哲(陕西师范大学教授)
“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”,或许正是因为白居易将自己对于爱情的切身感触融进了笔端,方才成就了那样一篇凄美动人的长恨歌。而诗人对初恋的痴心和牵挂,结为难以言说的伤疤,被深藏在了心底最隐秘的角落里。
“他里边这个感情写得很真切,如果说一个人没有这种很丰富的、很刻骨的情感经历,是很难写出这种让人潸然泪下的文字的。所以白居易就把自己的那个情感经历移植到了这两个人身上,因为他也没采访过唐玄宗杨玉环到底你爱她不爱她?他也没采访过,他是把自己的这个经历想象到他俩身上,所以才能把感情写得那么真挚。上天入地去寻找,你以为是找的是杨玉环,他是在找自己心中的那个姑娘,找湘灵来着”——王士祥(郑州大学教授)
公元808年,白居易已经37岁了。这一年母亲再次以死相逼,白居易终于妥协,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为秦晋。世间安得两全法,不负如来不负卿,白居易最终选择了妥协,他把与湘灵这段美好的感情深藏在心底里,以为可以就此别过,不再出现。
“从白居易的母亲来讲,她也很喜欢湘灵。但是喜欢归喜欢,正因为门不当户不对,所以说白居易的母亲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之下,她也都屈服了。白居的母亲也是受害者,但有情人终不成眷属,这就是天大的遗憾,白居易和湘灵之间没有走到一块,这才是真真正正的《长恨歌》”——白坤堂(河南省白居易故里研究会副会长)
七年后,公元815年,白居易在被贬江州的途中,机缘巧合下,他又一次见到了日夜思念的湘灵。当得知四十岁的湘灵还未嫁人时,白居易内心十分悲恸。两人与命运的抗衡,最终还是失败了,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,如此美好幸福的诗句却起名为《长恨歌》,或许白居易是在借诗圆梦,但写得越美好,心里的恨与遗憾便越深越长。
江州一别之后,白居易与湘灵彻底失去了联系,再也无缘相见。岁月悠悠,千年过后,不知白居易与湘灵在天上相逢了没有?是不是他还念着诗,她还唱着歌?一如当年,才子年幼,佳人尚小。
(来源:解说词整理来自纪录片《千古风流人物》,如有侵权,请联系后台进行删减)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风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